網誌

1950s-1960s:軟體自由共享文化興起,學術界和研究機構(如MIT、AT&T)開發者自由交換原始碼。
1983:理查德·斯托曼(Richard Stallman)發起GNU項目,旨在創建自由軟體作業系統,奠定開源理念基礎。
1985:斯托曼創立自由軟體基金會(FSF),發布GNU通用公共授權(GPL),規範自由軟體分發。
1991:林納斯·托瓦茲(Linus Torvalds)發布Linux內核,結合GNU工具形成完整開源作業系統。
1993:Debian計畫啟動,成為最早的社群驅動Linux發行版之一,強調自由軟體原則。
1995:Apache HTTP Server發布,後來成為主導網頁伺服器的開源軟體。
1996:KDE專案啟動,推動開源桌面環境發展,展現開源軟體的圖形介面潛力。
1997:艾瑞克雷蒙德發表《大教堂與市集》,闡述開源開發模式優勢,影響廣泛。
1998:「開源」一詞由克里斯汀·彼得森等人提出,開源倡議組織(OSI)成立,定義開源許可證。 Netscape發布Navigator瀏覽器原始碼,催生Mozilla專案。
1999:Red Hat上市,成為第一家成功商業化的開源公司,證明開源商業模式可行。
2000:Git開發(由林納斯·托瓦茲發起,2005年正式發布),為分散式版本控制和協作開發提供工具。
2004:Ubuntu發布,基於Debian,注重使用者友善性,擴大開源軟體普及度。
2005:GitHub推出(2008年正式上線),提供託管平台,促進開源專案協作和社群發展。
2008:Android開源,基於Linux內核,成為行動裝置主導作業系統。
2011:Apache軟體基金會接手OpenOffice,標誌著開源辦公室套件的成熟。
2013:Docker發布,推動容器化技術普及,加速開源軟體部署和開發。